抚松县历史民族沿革渊源
-- 袁毅
抚松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前,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息、繁衍的足迹。从头道松花江流域的仙人桥镇大青川村的南岗、新屯子镇村南山口,到抽水乡抽水村的里阳沟、兴参镇的平安和松效乡的中心街等遗址,都属于原始社会遗存,曾出土了许多石器、陶器和骨器等。这些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多为磨制石斧、石刀、石镞、石纺纶、石网坠等;陶器有灰砂褐陶;可辨认的器形以陶罐为多;骨器一般是采用动物肢骨劈、磨而成,可分为骨针、骨椎和骨凿等多种。这些遗物的出土记录了当时的原始居民已经进入了比较稳定的农耕时代,同时兼有渔猎生产,并且掌握了一定的纺织技术。
战国时代,抚松属肃慎地。
秦汉时代,属高句丽管辖。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先后设置四郡,抚松属玄菟郡管辖。
后魏时,肃慎改为勿吉,抚松属白山部。
唐朝时期,抚松属渤海国西京鸭绿府,新安古城即是当时的丰州治所。
辽灭渤海后,抚松属东京道绿州管辖。
金设辽阳东京路,抚松归婆速府路管辖。
元朝属辽阳行中书省的开元路管辖。
明朝归属奴尔干都司下辖的建州卫所辖。
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77年),将其祖先的发祥地长白山列为封禁之地。光绪年间,盛京将军崇实奏请开禁。抚松先后归属长白抚民,吉林濛江州,奉天白山府管辖,清未改为奉天巡抚长白府。
抚松于清宣统元年1910年1月16日设县,取名双甸县,属奉天巡抚。清宣统二年1910年8月23日更名为抚松县,含镇抚安定松花江上游之意。1945年12月18日抚松解放,先后归属安东省、辽宁省、辽东省,1954年7月划归吉林省通化地区专员公署,1985年4月1日实行市管县体制划到白山市管辖至今。有汉、满、回、蒙、侗、壮、朝鲜、锡伯等十多个民族,汉族占97.8%。
抚松地处长白山森林腹地,长白山雄奇壮美,古老神秘,繁衍了诸多民族人民,孕育了金王朝、清王朝的兴起与繁荣,自古就受到多族人民崇仰,被尊为“龙兴之地”。这里是肃慎期的“楛矢石砮”的故乡,孔子学识渊博,能准确地判断出射落在院子中的大雁上的箭是从北国而来。抚松是唐朝渤海国的“朝贡道”必经之路,是唐代以来边疆与中原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和驿站。
被称为中国唐朝时期渤海国最重要的古城之一的新安丰州城,即“新安遗址”,位于抚松县抚松镇新安村西部,第二松花江的头道松江呈半圆形从古城墙外侧由东向西流去。丰州,是渤海“朝贡道”上的一处十分显要的城池,也是联接渤海都城与京城的重要纽带。有谁能想到,早在千年之前,竟在这幽深的激流峡谷之中,行进着一支支庞大的商旅,悠扬悦耳的铃声在深山峡谷中回荡。队伍再起程时,从新安古城出发,绕过头道江岸北沟谷穿行,由抽水到兴参时入二道松花江流域,再顺左岸溯流而上,经新屯子,北岗、露水河、沿江等乡镇,过敦化的大蒲柴河,然后直达渤海的敖东城。渤海朝贡道绵延数千里,从白山黑水之间,通向唐朝长安。这条友谊的纽带,为增进民族的团结、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为后人所歌颂。
抚松县新屯子镇西山出土的一块“黑耀石”,将长白山地区人类居住的历史,由新石器时代变成了旧石器时代,往前推近了3000年,并且填补了长白山区人类居住露天遗址和用火遗迹两项空白。这块重达35斤的黑耀石荣登世界之最的宝座。
这是2002年的春天,家住抚松县新屯子镇的农民张春德,来到村西8华里的山上刨人参的黑土,整理参串。当他举起参镐往黑土地刨土时,只听得“叮咣”一声响,刨到了一块石头上。他把这块石头从土里刨出来,仔细一端详,与以往地里的黄的、白的、灰的石头不同,这是一块黑色的石头,用手一抹,一道黑光闪闪的亮光。难道是块宝石、玉石?张春德怀着一种挖宝的梦想,把石头擦的干干净净。这块石头重17.5公斤,长40多公分,宽20多公分,全石一色,乌黑铮亮,这亮光非常特别,甚至比小轿车上的黑漆还要发光发亮。他出于好奇,怀疑是不是宝石?这位40多岁的农民扛上它,一口气回到了家,放在了院子里,经常往上浇水,默默地观察,真像得了宝物。
这块石头究竟是什么?有没有文化和科学价值?怀着憧憬和希望,张春德想到了国家的文物部门,他将石头拍了三张照片邮到有关部门。吉林大学考古系教授孙全家于2002年初夏来到抚松县,几经周折找到了张春德家。当张春德把这块巨大的黑耀石从仓房中搬出来后,陈教授激动的差点晕了过去:天哪!这是国宝啊!真是石出天惊,一语惊人。陈教授随即将这块石头运回长春,一个加急电话从北京飞来了五位专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鉴定,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进行了抢救性的试掘。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抚松县文物所,邀请国内外诸多考古专家,多次到现场考察和发掘。经过多次多日的考古发掘,在黄色的亚粘土层中发现了打制的石制品30多件,一处用石头围成的椭圆形居住址,在居住址的外侧还发现了一个用火遗址。由此断定,这里是旧石器时代人类露天居住的遗址,填补了吉林省没有旧石器时代露天居住和露天取火的空白。其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距今约2万年左右。
这块重达17.5斤的黑耀石,是这块石头的石叶石核,迄今为止在国内首次发现,在国外亦实属罕见。这种石头是古人用来制作刮削器的原料。从石头上打凿下来一片片石片,做为切割东西的器具,它的锋利程度,比现在的手术刀还要高7倍以上。但是至今不解的是,从黑耀石打凿下40公分长,7公分宽的三条石片,既使在现代难度都很大,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是用什么器具什么手段如此完整的一次打凿成功?
这块长白山区抚松境内出土的黑耀石,引来了轰鸣式的震动,并创下了一个世界之界,是世界上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最大的黑耀石。创下了两个中国之最: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第一个山地露天居住遗址和用火遗迹。填补了吉林省的两项空白,将长白山区人类居住的历史由新石器时代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整整提前了3000多年。这处遗址是中国东北地区极为罕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年代为一万五千至二万年以前,也属中国极为罕见的,它对于研究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历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处新屯子“西山遗址”已经列入吉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黑耀石列入国家一级文物,成为国宝,收藏在抚松县文物管理所。
在长白山脚下,距抚松县抚松镇东南二公里的马鹿沟内,有一个天然的溶洞,当地百姓称之为“仙人洞”、“文华洞”、“通天洞”。《抚松县志》记载为“文化洞”,志云洞高七八尺,宽五六尺。曲折幽深,险不可测。甫入洞廊而距洞口数步,有一石台上置泥盆,色黑制粗拙非近式。盆边残缺,似为土侵无疑。识莫能详其时代。洞内石壁多作云形,禽鸟蝙蝠草木诸形花纹。
又云:宣统年设治委员许公杰三命名曰文化。相传为清代道士就凿,清光绪初年道士王海涛重修行理。有好事者持烛探之,初入须俯首,再行者宽敞。半里许则渐坡下,取石掷之如坠山谷声。然自往而返烛尽无。仙人洞附近终日云雾缭绕,气势非凡,据说颇有灵气。洞的两侧岩崖为“青龙”和“白虎”,是风水宝地,人人神往。
据地质专家考证,“仙人洞”这一天然溶洞大约形成于四亿年前,属于窝卷灰岩,是由海象沉积,酸水冲刷后形成的。这种溶洞的特点是洞连洞,形成多层高低错落的一串岩洞。在外马鹿沟和仙人洞后山的石灰窑内,都发现有溶洞的露头和出口,初步预测可开通洞内距离达500米以上。石灰窑沟里的溶洞中,有大量成片的钟乳石,呈壁状式地贴在洞壁上。
据考古学家考证和《抚松县文物志》记载,洞口及洞内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刀、陶器等,并有大型动物披毛犀等化石,证明在原始社会时,溶洞及洞口处便有人类居住,这处古代人类居住遗址已被列入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长白山仙人洞”与洞外的诸多宗教庙宇群已经融汇贯通,成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观。
立于1928年的“抚松县昭忠祠碑”,失落了半个多世纪,近年被发现收回,重见天日,延续历史。1928年前后,抚松县县长张元俊组织剿匪,取得决定性胜利,为纪念因剿匪而牺牲的警士,张元俊主持修建了“抚松县昭忠祠”,设立“昭忠碑”,张元俊亲著昭忠祠门联:
喋血卫乡闾,盗贼未除心不死
报功崇祠宇,英灵宛在气如生
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壮士死沙场,城廓乡邻次保障。
昭之以忠,崇之以列,英雄捍闾里,馨香龃豆报蒸尝。
可惜的是,解放后及文革时期,这座昭忠祠几经破坏和占用,碑失屋毁。2004年夏天,在抚松县南粮库的一块水沟盖板上,竟有“昭忠”字样,经确认,这正是遗失半个世纪的抚松县昭忠祠碑,碑高147厘米,宽53厘米,厚18厘米,字迹仍然十分清晰可见。
岁月苍叠,石碑回归,现已列入抚松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抚松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独有的上千年人参采挖历史,厚重的关东文化,锻造出抚松人海纳百川的雄怀,和谐共生的理念,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历史,继往开来,辛勤地耕耘在抚松这块沃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