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亶”字在汉字中有着不同的读音和释义,且与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文化事件密切相关。本文将从“亶”字的读音、释义出发,探讨它在《说文解字》中的解读,分析古公亶父的历史背景及其不传位给长子的原因,最后通过具体用例来加深对“亶”字的理解。
一、“亶”字的读音与释义
“亶”字有两个读音,分别读作【dǎn】和【dàn】
如上图,《说文解字》中收录的“亶”字篆文字形由“㐭”和“旦”构成。“㐭”是“稟”的本字,表示谷仓;“旦”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袒”之省笔,表示裸露。因此,“㐭”和“旦”构成的“亶”字本义为:仓廪中有很多的谷物,多到从谷仓中溢出。
所以,当读作【dǎn】时,释义为:
1、谷多。“择三有事,亶侯多藏。” —— 《诗·小雅·十月之交》
2、厚道;忠实。“亶,信也;又,诚也。” —— 《尔雅》。
3、平坦;广大。如:亶亶(平坦。通“坦坦” )
4、姓。如汉代有亶诵。
当读作另外一个读音【dàn】时,
“亶”是一个通假字,通“但”。意思为“仅,只”。
非亶倒县(悬)而已。 —— 《汉书·贾谊传》
二、“亶”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读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亶”字的解释为:“多谷也。从㐭旦声。多旱切。”
在《说文解字注》中,“亶”字的解释为:“(亶)多榖也。亶之本义为多榖。故其字从㐭。引伸之义为厚也、信也、诚也。见释诂、毛传。从㐭、且声。多旱切。十四部。”
三、古公亶父究竟是一个什么人物?
古公亶父,又称古公亶甫,姬姓,周氏,名亶,是周部落首领,周朝之先祖。因广施仁政,令不少部落归附。周灭商朝后,认为“王气”始于亶父,故追尊为太王。
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亶父继承了后稷、公刘的事业,积德行义,得到民众的爱戴。薰育和戎狄进攻周部落,想要夺取财物,亶父就给了他们。后又来攻,要取得周部落的土地和人口。民众非常愤怒,想要抵抗。古公亶父说道:“民众拥立君主,是为了让君主为民众谋利。如今戎狄来攻,是为了我的土地和臣民,而臣民归我还是归他,又有什么区别呢?你们要为我而战,要杀死很多人的父子,通过这种办法让我当国君,我不忍心做。”
于是古公亶父带着家人和亲随离开了豳地,渡过漆水和沮水,经过梁山,到岐山之下安顿了下来。豳地的人全都扶老携弱,复归古公到旗下。其他国家的人听说古公亶父仁德,也都来归附。于是古公改革戎狄的风俗,建造城郭房舍,让人们居住,并设置五官,各司其职。
人民安居乐业,都歌颂周太王的功德。孟子曾经赞扬太王专爱他的妃子太姜、不娶其它妻妾,故而“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古公亶父的功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周国的创建者:
古公亶父是周朝的祖先之一,他原本是西部的一个诸侯。在中国历史上,他常被誉为“西周的奠基者”,为后来的周文王、周武王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改革创新的领导者:
古公亶父以德行和智慧为核心,逐步将周国从一个相对弱小的部族发展成了西周的重要国家。他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智慧对后来的周文王有很大的影响,促进了周朝的盛大兴起。
一位明智的父亲和君主:
古公亶父为父非常严谨,同时也是一位睿智的君主。他能够审时度势,依据每个子女的特点做出决策,这一点从他没有传位给长子泰伯、而是传位给三子季历可见一斑。
四、古公亶父不传位给长子的原因
古公亶父的妻子为太姜。太姜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品德纯正,性格温顺,没有过错。她不但教子有方,而且是丈夫事业上的贤内助。古公亶父办的大事,包括由豳地迁徙至岐下,都与她商量。由于太姜品德贤正,教子相夫有功,因此《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
太姜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叫泰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叫季历。泰伯是文王的伯父,按照古代传位于长子的传统,他是应当继承古公亶父的周国国君地位的,但三弟季历是个贤人而且生有圣子姬昌。泰伯知道古公亶父欲传位给季历以及姬昌,便三让王位,以避季历。他与二弟虞仲自动离开周国,逃到吴地,自号句吴(句吴后成为地名)。泰伯后来成为周代吴国的始祖。